中華工商時報:引金融活水,強民企內生動力
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重大決策部署,大力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主動加大與有關部門合作力度,推出金融支持民營經濟25條舉措,建立促進民間投資資金保障工作機制,引導銀行業、保險業等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大幅度增加了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了金融力量。但與民營企業的實際需求相比,融資難融資貴仍是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金融支持力度與民營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仍不匹配。這種不匹配既不利于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也不利于金融高質量發展,進而影響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連接政府與市場、實現資源高效配置與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2000多年前,《史記·平準書》就有言“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深刻揭示了貨幣流通對商業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時至今日,無論是貨幣流通和商業發展的復雜程度,還是金融對經濟活動的重要性,都已不可同日而語,金融與經營主體和經濟活動的深度融合已是現代經濟運行的重要特征。
金融服務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既有其內在決定性,也有其現實必要性。商業金融機構和民營經濟都因改革開放而興,兩者血脈相通、相伴成長、互相依存。“當前,我國民營經濟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占有很重的分量”,在金融領域也有具體體現。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服務的公司客戶中98%都是民企。數據顯示,目前,A股近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是民營企業,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約八成公司是民企,新三板約九成是民企。民營經濟在金融領域的這種規模和分量,決定了金融機構必須把服務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作為長久之策。
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兩者共生共榮。金融脫離實體經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強健的實體經濟支撐,金融繁榮只會是“虛胖”。實體經濟的需要就是金融創新的方向,實體經濟的痛點、難點就是金融工作的著力點、突破點。全國工商聯和中國工商銀行共同發布的《金融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專門對“金融賦能制造業企業強基固本”作出安排,和中國銀行業協會共同發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倡議書》呼吁“實施金融‘精準滴灌’,更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等,都抓住了金融服務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
切實改善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需要進行更主動的變革。當前,我國民營經濟規模不斷壯大,涉及領域更加廣泛,相應地,民營企業的實際金融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金融機構要順應這一變化,針對困擾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從認識、環境、機制等因素入手,堅持長期主義,提高包容度,積極推動改革,更好匹配民營企業金融需求和金融機構金融供給。
金融服務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有溫度,也要有精度。金融機構要立足自身定位,深刻把握金融發展規律和民營經濟發展規律,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量身定制金融產品,增加消費金融供給,更好滿足民營企業個性化、多樣化金融需求,推動普惠金融釋放更大能量。從近期全國工商聯和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攜手合作的內容看,中國工商銀行推出包括十個方面的《金融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中國銀行表示將為涉外民營企業進一步優化跨境資金服務,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推出“五力賦能”專項行動,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表示將積極幫助民營企業防控風險、開拓市場、補償損失、促進融資等,都體現了對政策精準度的深刻把握。
各級工商聯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和助手作用,深化調查研究,搭建對接平臺,會同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民營企業融資可得性和便利性。
企業是經營主體,企業發展內生動力是第一位的。對民營企業來說,金融“活水”的澆灌至關重要,但這仍只是外因,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才是起決定性因素的內因。把金融“活水”用活,民營企業要加強自主創新,完善治理結構,重視信用管理,加強風險管控,與金融“活水”的流向相向而行,催生更多高質量發展之“果”,在大有可為的新時代大顯身手。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