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十年之變:“帶不走”的技術人才,解舌尖上的民生之需
在非洲莫桑比克東部的一片稻田里,來自中國的稻米種子結出沉甸甸的稻穗。伴隨著“轟隆隆”的機鳴聲,農戶伊諾駕駛著收割機穿梭田間,運用在中國新學到的操作技術,將一串串飽滿的稻穗收入“囊中”。
然而,就在8年前,伊諾還和當地很多農戶一樣,住在沒有床的茅草棚里,靠壘石頭灶做飯、用草鋪“床”席地而睡…長期“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讓他們深陷貧困。后來,一群中國“師父”的出現,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非洲黑土地獲重生 爛泥地變良田
“莫桑比克擁有‘東北的黑土地’、‘海南的氣溫’、‘江漢平原的降雨量’,在如此豐厚的農業種植條件下,為什么這里的人還會吃不飽飯呢?”,湖北禾豐糧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豐”)董事長周明照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農村,從小家境貧寒的他,深知農業落后,就會“餓肚子”。
2012年2月,禾豐利用中國援莫桑比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平臺,開始莫桑比克水稻全產業鏈農業合作示范區的建設工作。
“這里守著沃土,但大米仍要進口,我們希望把中國成熟的種植經驗帶到莫桑比克,改善當地人的生活”。周明照說。
從花費3000多萬元進行“旱改水”項目開始,禾豐依托其建設的現代化農場,打造出日產50噸的現代化大米加工廠,實現全產業鏈輸出,同時從國內分批派出“種田能手”管理農場工作。
對于當地農民而言,這些“種田能手”不僅是農場里的組長,還是他們的“師父”,手把手傳授育秧、機械收割、維修保養等技術,以及相關的農田管理經驗,以實現向莫桑比克農業技術轉移。
在華中農業大學和禾豐的共同組織下,包括伊諾在內,5名在農場工作的非洲學員還得到來湖北安陸學習的機會。在2個月的培訓中,伊諾不僅學會了種植管理和農機駕駛維修,還將在湖北農村看到的“用土灶生火、拿鐵鍋做飯、在床上睡覺”等“新”的生活方式一并“搬回”了莫桑比克,教給當地其他農戶,“一傳一、十傳百”,當地人的生活從此發生了巨大改變。
2019年以來,禾豐集團在布濟縣建設1000公頃水稻種植示范基地,最終帶動當地農戶種植水稻5000公項,幫助了百余戶農民脫貧,伊諾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如今,伊諾將家里改造成瓦房,還買了摩托車,在農場工作得到一份穩定收入的同時,還在自家土地種起了菜,全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十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很多中國民企開拓了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天地,將中國品種、中國技術及中國模式帶到當地,增強共建國家減貧能力。
《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顯示,十年來,中國與近90個共建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0余份農漁業合作文件,向7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2000多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向多個國家推廣示范菌草、雜交水稻等1500多項農業技術,幫助亞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區推進鄉村減貧,促進共建國家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荒蕪海灘變現代化工廠 地中海養出南美蝦
為非洲大地解舌尖上的民生之需,中國企業不僅開墾土地,還在開發海洋。
“第一批南美白對蝦成功收獲時,埃及的工人高興得把我們的養殖專家抱了起來。”廣東恒興集團副總裁王建紅說,“這也是‘跳躍’在埃及的第一批海水養殖蝦,它們的順利誕生意味著一項空白的填補”。
2015年,廣東恒興集團(以下簡稱“恒興”) 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為埃及政府承建國家漁業產業園項目的開發建設。董事長陳丹將項目建設概括為,“把集團在廣東湛江發展20余年的水產產業鏈,經過科學規劃后完整地復制到埃及”。
從2016年5月開始動工,到2017年11月第一期工程項目建成投產,歷時僅僅18個月,昔日荒蕪的海灘變成了蝦塘如蓮葉、水渠似筋脈的產業園。如今,埃及國家漁業產業園已經成為埃及乃至中東地區最大的漁業產業園,占地約3萬畝,創造就業機會3000多個。
“產業園建好不是終點,運行好才是目的。”王建紅說,埃及位于地中海和紅海中間,擁有2900公里長的海岸線,每年水產品需求量約200萬噸,但90%的水產品供應量依靠海洋捕撈,海水養殖幾乎為空白,“我們意識到,真正制約埃及水產產業發展的,是落后的養殖技術” 。
根據當地的地質條件,技術人員最終采用陸基池塘養殖模式,進行數據化的控管、預測,針對養殖過程中水體缺氧、中毒、亞硝酸鹽高等問題,都有相應的動保解決方案。
“做給他們看,帶著他們干,直到把當地人員教會了,就把廠子移交給他們。”恒興先后派遣50余名技術人員赴埃及,“手把手”培訓埃方人員,經過實操磨合,他們很快就能獨立完成工作。
2017年11月,埃及國家水產產業園開業,讓這個國家從此擁有了一條完整水產產業鏈。
今年9月,恒興駐扎埃及的最后一批技術人員回到國內,這場“師帶徒”的培訓已進行了5年多。育苗、飼料加工、養殖技術、魚類蝦類加工廠管理經驗、實驗室檢測、制冰……恒興把產業鏈內全套技術和管理經驗都教給了埃方技術人員。
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企業通過“師帶徒、手把手”的方式,在各環節為共建國家培養人才。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中國累計培訓共建國家技術和管理人員1.6萬余人次,累計幫助50多個非洲國家建成20多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
為當地培養技術型人才,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是實現全產業鏈輸出的重要環節,“把中國產業鏈帶到國外,從輸出單一產品到在海外設廠,再到整體輸出,這一過程帶動了中國制造、中國技術走向世界。相信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這一模式將惠及更多的國家。”陳丹說。

微信公眾號